活得漂亮57
轻轨烂尾之鉴:柳州重振工业领头羊的化债与突围之路
曾经以“工业立市”闻名的柳州,因前任两任领导违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决策深陷债务困局。前市委书记郑俊康、吴炜在任期间,无视城市发展实际,大搞“政绩工程”,在未获国家批准的情况下违规上马轻轨项目,给这座西南工业重镇留下沉重包袱,也为高质量发展敲响了警钟。
轻轨项目计划总投资超186亿元,其中1号线45.6公里投资126亿元,2号线27.75公里投资60.18亿元。这种脱离发展阶段的盲目决策,最终导致项目被叫停烂尾,形成176.95亿元隐性债务,占广西隐性债务的21.6%。对于2024年财政收入仅149亿元的柳州而言,这笔债务直接推高全市债务率486.68%,不仅耗费巨额资金,后续拆除工程还需数十亿投入,总损失接近200亿。更严重的是,债务挤占了汽车、钢铁等核心产业的转型资金,拖慢了工业升级步伐,正如自治区党委指出的,这看似金融风险,实则是政治生态与政绩观扭曲的问题。2024年底,郑俊康、吴炜因受贿罪、滥用职权罪分别被判刑16年半和死缓,用惨痛代价印证了“不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”的深刻道理。
债务困局下,柳州重振广西工业领头羊地位,需以化债为基础、以产业为核心,打出标本兼治的组合拳。
一、锚定化债攻坚:夯实发展安全底线
化解债务是柳州突围的首要任务,需坚持“全区协同、内生发力”原则。借助自治区“一揽子化债方案”的政策红利,深化“减规模、降利息、调结构、盘资产”组合拳,持续压减债务规模。一方面要严控增量,坚决杜绝形象工程,把“过紧日子”要求贯穿财政管理全过程,将资金集中投向工业升级等核心领域。另一方面要盘活存量,通过依法依规处置闲置资产、低效资源,加快资产变现回笼资金;扩大银团贷款置换范围,降低非标债务占比,将短期偿债压力转化为长期发展动能,复制债务规模压减18%、平均利率降至4.72%的已有成效。同时建立债务动态监测体系,明确“一把手”第一责任,确保化债措施落地见效。
二、坚守工业根本:激活产业核心动能
工业是柳州发展的“根”和“魂”,重振之路必须紧扣制造强市建设。在传统产业转型上,以汽车、钢铁、机械三大支柱为抓手,推动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升级。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,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,扩大新能源车型产能,借力东盟市场需求实现“卖爆东盟”的增长态势。在新兴产业培育上,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,打造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产业集群创新基地,培育智能网联、新能源等新增长极。同时以螺蛳粉产业为样板,推动一二三产融合,将特色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形成“传统产业筑基、新兴产业突破、特色产业赋能”的工业格局。
三、深化开放合作:拓展发展外部空间
开放是破解资源约束、注入发展活力的关键。要加快柳州至广州铁路、黔桂铁路增建二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,打通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西南腹地的物流通道。依托东盟区位优势,深化经贸合作,推动汽车、机械等工业产品扩大出口,同时吸引东盟资源型企业落户,构建双向贸易体系。着力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,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以890亿新项目扎堆落地的态势为标杆,持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,吸引产业链龙头企业及配套项目入驻,形成产业集聚效应。
四、重塑政治生态:筑牢长效发展保障
要以轻轨案例为镜鉴,树立“实干为要、创新为魂,用业绩说话、让人民评价”的导向。将正确政绩观贯穿发展全过程,建立科学考核体系,弱化短期指标,强化工业升级、债务管控等长远成效考核,从制度上杜绝“政绩工程”冲动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,发挥“关键少数”作用,提升产业规划、风险研判能力,避免再走“超越发展阶段”的弯路。同时畅通民意渠道,主动回应群众关切,以化债成效与发展实绩修复公信力,凝聚“人人参与发展”的社会合力。
从轻轨烂尾的阵痛到债务压减、工业回升的转机,柳州已展现出突围的韧性。只要坚守高质量发展理念,以化债稳根基、以工业强内核、以开放拓格局,这座工业重镇必将重拾“广西工业领头羊”的荣光,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


